老舊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曾是制約農業(yè)發(fā)展的“卡脖子”問題。如今,通過對灌溉渠道進行清淤、防滲處理,這些難題逐步得到解決。在麻陽大橋江鄉(xiāng)洞塘溪村的連片農田里,新修的矩形渠道整齊排列,水流順著渠道精準分流到每一塊田地,以往的“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滴灌”。
近年來,麻陽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解決了村民和農田的灌溉用水問題。今年,麻陽遭遇間斷性干旱,巖門鎮(zhèn) 8個村正是得益于前期建成的 30 處小型蓄水工程和 3處電排抽水灌溉工程 ,當?shù)?.8萬畝冰糖橙、水稻等作物得到及時灌溉,最大限度減少了旱災損失。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善,不僅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還為特色農業(yè)發(fā)展奠定了水利基礎條件。據(jù)統(tǒng)計,該縣共實施恢復農村小水源蓄水能力項目山塘和提升山上經濟作物灌溉水源保障能力項目山塘567座,灌溉泵站15座,完成新增蓄水能力122.57萬方,提升灌溉水源保障能力面積1.59萬畝,完成暢通“中梗阻”渠道1千米,新增恢復和改善面積0.35萬畝。
(李雅婷 張偉民)